2014年1月4日 星期六

回應讀者: 大美人香港情況不容樂觀,其實是正中下懷

首先多謝有讀者分享對大美人的意見 ,希望各位能夠互相交流,從中得到更多啟發。

可能如讀者所言,大美人在香港情況不容樂觀。不過,其實這可能正中馬浩斯下懷。因為 1) 就算如此,對整體業績的負面影響實際上是會越來越輕微。從首季營運數據可見 (下表),歐洲佔營業額從77.7%升至81.8%,亞太區則從17.8%減至14.9%。2) 這符合思捷專注歐洲的策略,可以固本培元之餘,並順應歐洲復甦的天時,何樂而不為。


再舉個例子,滙控近年在歐美的業務慘不忍暏,盈利增長主要來自香港。雖然盈利明顯未復當年,但股價已回升至80元以上的較高水平,歸根究底,是因為在香港上市的滙控,大部份香港投資者日常接觸的是滙控在香港業務,所以很容易有anchoring bias,以出眾的香港業務作基礎,去判斷其他地區的業務。事實是,香港只佔其約三成稅前盈利,而歐洲則仍然錄得虧損,差天共地。不過,滙控幸運地在香港上市,所以大部份投資者都對其有情意結(在behavioral finance稱為anchoring bias),才會長期給予其溢價。

正好與滙控相反,大美人香港業務被投資者感到不濟,但歐洲其實已經逐漸上軌道。現時香港投資者(包括很多大行,就算是市場上給予大美人最高目標價24元的渣打,也只是以香港九龍灣店作例子,來推測歐洲的業務情況) 因為anchoring bias,所以才會出現長期折讓。然而,當真正業績發佈時,發現歐洲的業務真正情況,市場的回響可以好大。

現在問題是如何推論即將公佈的業績最為理性呢? 以下是陰謀論,管理層於11月份公佈首季營運數據後即大手增持,柯鄭二人均斥資超過1,000萬元,在市場上掃貨,是絕對有啟示性。要知道管理層掌握的數據可以很廣泛及深入,舉個例子,李嘉誠能夠於07年高沽中遠,相信絕非僥倖。本人相信管理層真金白銀的行動,因為他們掌握著市場不知道的數據。

沒有留言:

張貼留言